蓝天助学蓝天助学公益论坛七嘴八舌 → [转帖]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草根NGO的运行及悖论—以“多背一公斤”组织为案例


  共有819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转帖]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草根NGO的运行及悖论—以“多背一公斤”组织为案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whren01
  1楼 个性首页 |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官大人
等级:新手上路 贴子:40 积分:48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7/5/18 12:59:37
[转帖]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草根NGO的运行及悖论—以“多背一公斤”组织为案例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11/22 3:18:23

whren01转自http://www.gsean.org/site/view.php?tid-71-cid-25.html济溪中国环境公益网

当初的很多想法今天看起来都已经不合适了,今后半年希望继续跟踪1kg的组织演化过程,相信会更加有趣。

 
 
一、 基于互联网的草根NGO——“多背一公斤”简介“多背一公斤”活动(下文中简称“一公斤”或“1kg”。网址:www.1kg.cn)发起于2004年4月。其主旨是通过简单易行的助学与交流活动带给旅游者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同时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创始人安猪(网名,Andrew的俏皮译法)是一名公司白领,热爱旅游和公益活动。按照网站上的说明,“多背一公斤”活动由三个简单的步骤组成:

1.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或孩子。

2.旅途中与孩子们交流,传递知识和能力。

3.归来后通过1kg.cn网站进行反馈与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参与。
具体步骤如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多背一公斤”项目从2004年发起以来,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形成或大或小规模的网络。截至到2005年5月,该项目总共倡议了近20次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人数超过200人,自驾车超过50辆次,活动场所遍布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安徽、河北、山西等地,活动捐赠的文具超过1万份,图书超过3千本。

二、 “多背一公斤”组织的目标愿景及理念

愿景:让“多背一公斤”成为每一位旅行者的基本信念。

使命陈述:倡导“公益旅游”观念,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创新的项目模式及各方资源的整合,为旅行者带来方便丰富的公益旅游体验,为贫困及落后地区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水平带来持续有效的改善。[1]

——安猪于“多背一公斤”论坛,2004年11月06日

安猪曾经在多个场合用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阐释过他的这一理念:

“ 人是自私的,承认这一点才能引导人们做好事。人的出发点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一公斤从不强调奉献,只有人们开心了才会有效地做事。”

“ 一件事必须有意义同时有趣……这是王小波的话。我喜欢做的事必须符合有意义同时有趣的标准。光有意义是责任,光有趣则是娱乐,分开都无法长久。”

——安猪在2005年6月接受《民间》杂志采访时的谈话

“有趣”不仅仅是针对旅行者而言,也是针对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而言的:

“为什么一说到助学就要苦大仇深,就是破砖破瓦,沮丧的脸?不是这样的,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看到贫穷固然能激发我们的同情心,吸引更多有爱心朋友的加入,但无形中也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更高的“施舍”的位置。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种快乐不因他们的贫困或富有而改变。发现并享受他们的快乐,而不是揭示并同情他们的贫穷,更能帮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安猪在安徽贫困山区旅行时拍摄了一组孩子们欢笑的照片,

这是他将照片发在“多背一公斤”论坛上时附上的感言

“请保持微笑!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们不是为感动而来,廉价的感动除了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抱怨社会的不公和逃避个人的行动之外,不会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任何改变。我们是为行动而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微笑。我们要告诉这里的人们,并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他们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感动只会让自己沉溺,而微笑却能照亮周围。”

——安猪在其MSN SPACE上的留言:“请保持微笑——2005年9月龙胜纪行”

虽然没有正式地提出,但诸如“随心公益”、“快乐助学”这类语言在“多背一公斤”团队的内部是经常出现的。至少对于较深地加入活动者,这一理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多背一公斤)在本质上的根本基础是随心公德——随手做一些事情,而不要求你有特别多的负担和付出。在这个随心公德之上呢,每一个旅行者的个体是随机的,是无序的,但你从一个更高的整体的层面上来看,它会变成一股力量,它会积累出一些东西。 ”

——多背一公斤成员S

朱健刚先生从组织合法性及生存困境的视角出发,谈到草根NGO特别强调理念和伦理的重要性的原因。他认为,在难以依法注册、缺乏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草根志愿组织以信念来带动早期的核心志愿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展活动。他们的行动固然缺乏法律保障和支持,但在另一方面,草根志愿组织也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运作,并通过信念来加强自身的团结。很多草根组织在发展初期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许多人会离开,但留下来的人能够形成更强的凝聚力,来抵抗外部条件的诱惑。这种信念和志愿精神促成了这些组织的生存和延续。

安猪则从管理的具体问题出发,认为由于志愿者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无偿地工作,因此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去控制,而只能通过树立共同愿景的方式,激发大家一起工作的热情。

三、多背一公斤的资金解决方案

一般的草根NGO融资往往需要依靠某些基金会特别是海外基金会的资助,采取国外融资、国内行动的方式。但安猪对此似乎兴趣不大。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一公斤”对资金的需求不大

“一公斤”的一个特色是其接近零成本的运作方式。虽然部分资助可能会有助于推动“一公斤”网络平台的建设,并抵消掉一部分原本由志愿者自己分担的费用,但考虑到与资金伴随而来的外部约束、资金管理成本等问题,申请资助对“一公斤”来说未必是件好事。

“我们到目前为止,经济上的压力还没有显示出来,就是说有压力,但还不太大。缺钱的时候就在网上发一个帖子……以前我们小范围地劝过几次捐,然后刚好那钱就够了,够了我们就不要了。正好够的那点儿钱今儿拿来,明儿就花出去了。”

——“一公斤”成员S

(二)资助与“一公斤”理念的冲突

“一公斤”的理念不强调奉献,更强调通过公益旅游。在参与各方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互利关系。

“我不喜欢资助,我喜欢交换。我会用我们有价值的东西去交换对方手里的钱。包括对孩子也一样。我会鼓励孩子用劳动去获取他们的所需,哪怕只是亲手做的一个小小的工艺品。”

——安猪对一次有于申请资助的建议的回复

 

(三)资金捐助也不足以聘请优秀的专职人员。组织成员不够优秀就会限制组织的发展。

安猪曾对自己接触的一个NGO进行了这样的反思:

“他们的资金来源全部是靠国外的一些基金的捐赠。这捐赠对他们的要求非常高,而他们本身的运作费用非常少,结果就导致他们人员的工资非常低。像他们的创始人,M,每月工资才两千多,而普通义工一个月的工资才六百或八百。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个工资基本上是不能接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工资是找不到优秀的人来做这样的事的。所以,这样就限制了组织的发展。”

在“一公斤”网站上,安猪曾经这样提出了自己对“一公斤”的关键战略的想法:

1.以知识为基础

•运用先进的技术

•提炼和分享知识

•吸收最优秀的人

2.创新

3.资源整合

4.提高公益旅游的价值

5.注重助学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四) 商业赞助

“一公斤”虽然对营利性机构带有商业性或半商业性的介入有或多或少的戒心,但并不拒绝营利性机构的参与,且在守住底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去实现双赢。

“《电脑报》想与我们合办剩下的图片展,我们开出的条件是电脑报要提供展览的所有费用作为赞助,《电脑报》表示同意。而我则补充,是否选择《电脑报》作为合办者的决定权在各主办城市。主办城市可以选用另外的赞助商,也可自行承担费用。”

——安猪2005年8月31日发表于“多背一公斤”论坛

此外,除直接接受资助之外,“一公斤”更多地会与一些商业组织进行互利性的合作,如与某些户外用品店交换网站链接,以及在商店或酒吧进行活动宣传等。

(五)纪念品的出售(策划中)

此外,“多背一公斤”还曾筹划并有可能准备在将来合适的时候,通过小纪念品的义卖来获得运转所需的一些经常性经费,并曾经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设计纪念品。但由于涉及到成本和潜在的风险问题,大家都比较谨慎。
(六)商业化问题

对安猪来说,虽然他并没有通过网站赚钱的动机,但如果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公斤”组织的发展与建设上,让网站产生一定的现金收入是一个必要的基本条件。

安猪引用《非营利组织的商业经营》一书的若干观点,指出商业化运营在非营利组织中的意义:

1.重商的时代精神使营利行为在非营利世界中容易被接受。

2.许多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都在寻求以新的方式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而不使受益人产生依赖心理。一些组织已开始向受益人收取部分服务费用。其他组织则寻求利用商业手段帮助人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3.非营利组织领导人正在寻找解决财务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钥匙。

4.非营利性组织可利用的资金来源正在向更商业化的渠道倾斜。争夺慈善性资金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但如果项目更具商业化基础,就更容易筹到钱。

5.竞争对手也促使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者有意将商业性融资作为传统资金来源的替代品。

非营利性组织商业运作的关键,是找到一种理想的财务结构,使之能完成组织的使命,高效率地使用稀缺的资源,对各种变化做出反应,并且切实可行。

几乎没有哪个社会性企业纯粹是慈善性或商业性的。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把两种因素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高效的平衡。”

对于一个普通网站来说,如果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最直接的一条路当然是走商业化的路线——这也是目前大量存在的许多中、小网站所追求的发展方向。尽管“多背一公斤” 未来可能的商业化模式会有很多,如广告收入、纪念品收入、向企业用户提供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项目、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新的旅行项目、网上书店、短信业务等等,但是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网站来说,这一话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文化背景之下,要发展出定位于慈善和商业之间的新的组织,人们的观念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

商业化的原因除了解决资金的压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改变人们对公益的观念,让人们认识到做公益也是有成本的。“一公斤”要健康发展下去,要么用户承担相应的公益活动成本,要么“一公斤”可以利用相关的资源(品牌、信息)来进行商业化经营。要实行商业化和部分的商业化,必然会失去一部分用户,但会让剩下的部分用户更为忠诚,而且这部分往往是比较开明的高端用户。

“一公斤”的组织目标是在中国建立一个新型的公益组织,商业化是它未来的必然选择。

(七)资金悖论

1.低成本运营路线与商业化路线的矛盾

“多背一公斤”组织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发展,其低成本的运作和扩张是一个重要的支持力量。但如果安猪希望靠网站商业化来实现“养活自己以全身心投入一公斤事业”的理想的话,可能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逻辑——这意味着 AA策略(什么意思?)可能不再奏效,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组织一方面能够为组织者产生“可以接受”的收入,另一方面又从外部吸收大量免费的资源,并要求其成员自己分担基本的活动经费。换句话说,组织面临的是一个有弹性的“成本”,当收益上升时,成本也会随之上升。除非组织能够把握住一个很大的市场以实现高额营利来应对 AA策略失效后的成本提升,否则无论收入状况如何,组织都会停留在一个收支相抵的平衡状态之下。

即使“一公斤”最终实现了高额营利,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商业化路线就能够在现实中走得通。因为尽管从逻辑上讲让最优秀的人专职运作非营利组织并给予其相应的回报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一个面向大众的NGO来说,能否让大众,甚至仅仅是组织成员接受这一观念,还是个问题。

这正是“一公斤”要努力实现的。“一公斤”真正要改变的是人们对公益的认识,而农村教育的改善只是一个副产品。因为我们能直接影响的是参与者,而不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儿童。

这样的话就给了“一公斤”一个很大的营利空间,因为它面对的不是弱势群体。——相反,真正认同并参与其中的往往是社会的中上层或精英阶层——他们往往更宽容,更容易接受“一公斤”在公益与商业间寻求高效平衡的理想。

2.从长期来看与资金正面接触的不可避免性

资金的另一个悖论是,如果“一公斤”希望把活动做大,而不能像目前这样零星地活动,必然要较大规模地调用各种资源以达成组织目标。换句话说,如果组织要取得其所希望的成功,从长远来看,与资金接触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也在考虑我们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我们‘一公斤’玩儿10年之后,你在这个圈子里面安身立命的价值是什么?你仅仅是一个理念的灌输,还是说你也会得到一些东西——你自身的value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可能还稍远,但最终人家要依靠你,要把钱给你,把东西给你,你凭什么接受?我们也在想,我们要在哪个层面上获得我们自身的存在价值,然后让别人因为你的价值来跟你合作。”

——多背一公斤成员S

“一公斤”将来会更侧重于商业的合作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次上海和南京的图片展都得到了《电脑报》的赞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事实上,“一公斤”的价值在于它先进的公益理念、套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法,以及足够大的用户人群。

四、“多背一公斤”的若干重要技术 与技术悖论

(一)若干技术

1. 各类不同的网页

对于任何一个网站来说,网页及论坛可以说是其最基本的功能。除了传统网页之外,网志(Blog)的出现也为网站信息的更新和管理提供了一条途径。Blog原本是用来帮助用户在网络上进行日志的写作,“一公斤”将其作为信息更新发布的一种渠道。此外,由于其便于动态更新和管理的特性,档案管理的功能亦由Blog承担。此外,可以由大量用户共同更新网页内容的Wiki技术等,也在“一公斤”网上得到了使用。

2.搜索引擎

如果没有搜索引擎的话,“一公斤”的发展可能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搜索引擎使人们不再被动地选择传统渠道所提供的有限信息,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兴趣,随意地调用赛博空间中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恰恰是组织网络形成的基本前提。

一个典型例子是一位上海网友的故事:“我一直就想参加这类活动,于是就在网上用助学、贫困地区学校之类的关键词去搜,后来就找到了‘一公斤’。于是我就给安猪发email,请他帮忙。”

3.即时通讯及电子邮件

许多“一公斤”成员都是安猪的qq或msn上的网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人打交道,是安猪每天‘一公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时通讯工具不但成为组织内部沟通的常用渠道,也成为安猪发展新成员、建立新关系的一项基本工具。据安猪称,他的MSN的300好友限额经常处于满额状态,以致于得不时地删除一些好友。

借助即时通讯工具,安猪不但可以与任何一个城市的网友进行即时的双向联系,还可以便捷地召集多个不同城市之间的“一公斤”成员进行集体讨论。此外,通过昵称、签名档和头像,即时通讯工具甚至还承担了部分的宣传功能。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组小幅宣传画,可作为头像上传到即时通讯工具上。中间的一个为安猪目前所使用的qq头像

而电子邮件作为日常沟通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也不亚于即时通讯工具。相信这里就没有必要多说了。

4.其他技术

技术对“一公斤”的影响远不止上述这些。如果没有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就不会有短信,“一公斤”的日常活动召集就会变得困难许多,与山区学校联系人的沟通难度也会加大,更不会有可以帮助旅行者在旅途中随时通过手机访问“一公斤”站点的WAP服务。如果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大量的远距离旅行就会变得不可能。这些都是“一公斤”生存的基础。

(二)技术悖论

“一公斤”发现,任何先进的技术仍然不能取代志愿者线下的交流。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的“一公斤”组织,其行动的先奏都是一次或若干次线下的聚会,组织成员借此形成共识、默契,激发集体行动的动力。创造更多的线下活动机会,对“一公斤”而言与完善和升级现有网站同样重要。

除了交流之外,渠道也是一个问题。“一公斤”的非官方性特点使得其难以通过现成的基层政府渠道或信息库实施项目,只能借助网络链接起来的草根力量来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并实施行动。用安猪的话说,这是他所欣赏的Wiki风格。但是,Wiki的存在是建立在全球庞大的辞典查询功能的基础之上的。独立于传统渠道的Wiki方式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一问题也有待时间的检验。

、活动特色——“参与者即组织者”

“一公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与者即行动者”。每个人在进入“一公斤”网络并参与其活动后,都会成为下一期活动的组织者或其他服务的提供者。这一点与直销模式有类似之处,可以看作是直销模式的非营利版本。这对于“一公斤”完成其低成本扩张至关重要。

最初,安猪希望建设的实际上是一个通过旅行者实施捐赠物品运输的物资中转平台。但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通过旅行者实施分散的物品运送,其成本和风险远比最初料想得要高;而且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通过与外面的视界交流所获得的精神收益,其实远比少量的捐赠物品更为重要。2004年10月,最初的定位开始发生调整,大家讨论的话题逐渐从物流管理转向了学校及旅行信息的知识管理。到了2005年4月,活动的定位变得更加明确——“一公斤”不可能直接搜集、整理繁杂的信息,只能通过传播理念和赋予旅行者活动的能力来促使旅行者自己行动起来,联系学校,实施活动和反馈信息给后来人。

“使命:激发旅游者的公益旅游意识,赋予旅游者随时随地与孩子进行沟通的能力。”

“模型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内容。在原有模型中,我们是中介者,需要对贫困学校和旅游者双方的信息进行管理。这决定了我们必然会采取比较严谨和复杂的流程,对整个活动过程采取更多的控制。而在新的模型中,我们是公益旅游的传播者和赋能者,我们要负责的是‘多背一公斤’的品牌、我们的核心捐助观念、我们的方法和知识。这也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方法将更为弹性和开放,更注重知识的提炼和流动。可以这么说,在原有的模型中,我们设立一个相对固定的流程,并对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是目前大多数民间助学NGO所采取的模式。而在新模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我们通过用户创造出知识,并且经过加工传递给更多的用户。”

——安猪2005年5月8日发表于“多背一公斤”Blog上

六、轴心——作为“灯塔”的安猪

“一公斤”组织能够运转,最为关键的人物就是创始人安猪。在“多背一公斤”论坛上,截至2005年9月19日,安猪的总发贴量为241篇,总回帖量为979篇,大致相当于除安猪外的论坛用户前10名的发贴量总和。很多活动者在行动之前,往往会首先与安猪取得联系。在北京的绝大多数聚会也由安猪直接召集。安猪毫无疑问地处在“一公斤”网络中一个最为密集的关系节点上,是“一公斤”运转的轴心。

除了作为整个活动的轴心的安猪之外,每个城市的“一公斤”组织也都需要一个地域性的轴心人物才能运转起来。一个地域性轴心人物需要有一定的威望,同时又可以保证投入较多的时间到多背一公斤的日常工作中来,如会议召集,一公斤活动的组织等等。

地域性轴心的形成是地域性“一公斤”网络形成的最关键一步。如果缺少了这一步,即使有再多的志愿者人脉,往往也不能展开有效的活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海“一公斤”组织的发展。早在2004年10月,上海“一公斤”成员已经达到了10人左右,但直到2005年9月份前后,利用各地举行“一公斤”图片展的契机形成了一个以几位在一起工作的公司白领为内核的地域性轴心,上海的“一公斤”活动才真正开始启动。

七、参与者悖论

安猪强调用活动参与性淡化组织边界的思路。然而这一思路并不是没有悖论。

(一)队伍的执行力欠缺

由于组织成员都是无偿地利用业余时间工作,因此经常会出现行动迟缓的问题。

安猪在讨论时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就是“执行力”。访谈中,他阐述了“执行力”的含义:

“我加入‘阳光’后改变最大的一点是变得更加实干,更加有执行力。以前我更容易空想……。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做,你可能会觉得它有难度,可能会把它想得很难。但是你一旦开始做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你要动起来,而不只是在那里去想,去规划。”

——安猪谈 “执行力”

面对组织执行不力的困境,安猪有时候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现在1kg还是提建议的多,干事的少”

“嗯,过了8个月,(网站平台升级)进展……约等于零。”

“有时做‘一公斤’会感觉推不动,那个时候会感觉有点累……可能不是它慢,只是我太心急了……我是认为这种心急是不必要的,因为从我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来说,我觉得有些事情是急不来的。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你只能改变自己的想法。”

执行力的根源是什么?不是职位描述,而是这件事情对参与者的意义。意义越大,那么参与者在这件事情上的执行力就越强。

我觉得我们以前做得不够的不是没有把任务清楚地描述出来,而是没有把任务的意义清楚地描述出来。

(二)流动性团队与沟通成本

安猪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自己做NGO“不找朋友做事”的风格:

“国内民间组织大部分没有走出手工作坊的模式,大多是几个朋友做起来,向外扩展很难。‘多背一公斤’完全不同。它的核心人员都是网上公开招募的,在此之前,我们彼此不认识。我们把项目在网上发出来,有兴趣就可以加入,这样一开始比较困难,会有磨合期,但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保证核心的多样性。保证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人在一起。相同背景的人在一起是很危险的。一群同志最容易在短期内做出成绩,但是很难做大。”

但是,从现实操作的角度,流动性团队的组织工作更加复杂:由于人员不确定,会议常常要从自我介绍和“什么是‘多背一公斤’”这样的问题开始重新进行讨论,其效率难免要受到影响。由于团队的流动性过强,组织内部难以进行有效的讨论。于是论坛上也始出现一种声音,即明确组织的核心团队。但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变化且强调参与的组织,如何明确核心团队,如何协调“核心”与“外围”的关系,似乎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核心团队的建立只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包括理论的实践和工作的实践。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形式是完美的,就算是一个目前比较完美的组织形式,将来也可能变成组织发展的障碍。决定组织形式的不是组织结构图,而是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计划、实际的工作以及组织中人与人的关系。

目前来说,“一公斤”的使命、价值观等基本明确,战略、计划和实际的工作仍需继续探索和深化。安猪他们的策略是,通过建设优秀的文化来吸引最优秀的人,通过实际的执行来发现和留住他们,并根据这些关键成员的能力和组织的目标来建立组织。

对组织工作来说,多背一公斤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人,而不是确立完善的组织结构。

(三)组织结构

1.“随心公益”VS职能化

“随心公益”的特点使得“一公斤”的团队组织化程度很弱,没有常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这一组织方式的结果,便是大量的日常工作无法通过组织机器去消化,最终累计在安猪的案头。安猪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

“摄影展是我们目前的首要工作吗?也许是。不管怎样,我还是下决心整理一下目前手头的工作。不整理不打紧,一整理——我摊开左手,再摊开右手,最后发现两只手居然不够用。

工作这么多,难怪我的山西旅游报告和学校资料一直没时间写,难怪我的1kg规划一直没写完,也难怪我很想写的读书笔记永远只是在构想中。

还有什么方法?如果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从结构上去解决。在这里,结构就是我们的组织,就是我们这群做事的人。

最简单的,是必须要有分工.每个项目必须要有人负责——这个好办,周日讨论顺便把这个也讨论了。

进一步,在某一类项目之上(例如合作型的项目),还需有个职能的负责人。他的责任是人员的发现和培育,以及该职能的知识管理。

以前1kg没有这样的组织结构,那不是因为安猪懒惰,也不是因为同学们不肯承担,而是那时候的确没有太多的事需要同时处理,所以可以采取大讲堂的形式参政议政。大讲堂虽然效率不高,却能充分沟通,容易形成全体知识的共享和观点上的共识,并且小朋友们很容易成为好朋友[2]。

现在,环境变了,我们的组织自然也应发生改变。幸运的是,我们对1kg的使命、捐助理念、定位、模式、工作方法等等都有了很强的共识,确切地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团队,所以可以放心地授权了。“

——2005年5月27日安猪在blog上的日志

“伴随着1kg的高速发展,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慢慢浮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很多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找谁(特别是新人),于是都找到了安猪,于是安猪成了1kg的高级客服人员。其实现在1kg的职能大致是清晰的,从论坛就可以看出来,主要包括全局职能(参与/建设‘多背一公斤’)和地方职能(天下1KG)。全局职能包括一些设计到全局、全国范围的职能,包括项目策划、平台开发、内容管理、宣传推广等;地方职能包括地方活动的执行,如图片展、各地地方活动等。

现在的问题是:对全局职能需不需要一个核心团队去管理?核心团队/全局职能/地方职能成员如何选定?工作描述?任职要求?任期?权利和义务?各地工作如何协调?等等……”

——安猪2005年9月2日在论坛上的发帖

但是,职能化过程也并非像其看起来那么简单。首先,职能化确实或多或少地有悖于“随心公益”的原则;第二,与一些基于社区的日常公益项目不同,由于“一公斤”活动的季节性特别强,变化很多,其结果是,将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划分到确定的、专门的职能部门并非易事。“一公斤”可能已经接近了一个组织变迁的转折点,但其究竟何去何从,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将来,一公斤会有一个小的核心团队进行组织的战略和日常的工作,其余的大部分执行工作仍交给志愿者进行,但志愿者不再有金钱上的支出。

2.地域辐射点的可持续性

近几个月以来,以图片展的铺开为背景,各地的“一公斤”组织都迅速地生长起来,但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生长方式是否是可持续的?当图片展结束之后,组织存续的动力又在哪里?组织的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才能够再次激起后图片展时代各地域辐射点志愿者的热情?这一个问题同样值得进一步观察。

首先应考虑的是地方组织在“一公斤”中的定位和作用。地方组织是“一公斤”城市活动的实际执行者和宣传者,也是地方旅游者的培训者。

八、宣传对于“多背一公斤”的特殊意义

一般而言,比较成熟的助学类公益组织并不热衷于活动的宣传,特别是有海外背景的一些公益组织。一位某公益助学组织的成员告诉笔者,这些组织由于将西方国家的资助和中国最贫困落后的一面联系在了一起,又独立于政府而存在,所以这一话题比较敏感;而且,这些组织的资源直接来自海外,参与人员主要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小圈子里,不需要从公众那里获取什么资源,因此,他们更乐于闷声做事,而不愿意过多地宣传,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但“一公斤”由于定位不同,面临的情况很不相同。它没有海外基金背景,组织程度很低,因此,没有面临上述助学组织的困境。另一方面,它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者即行动者”,其功能定位上强调公益理念的“传播”与“赋能”。换句话说,“一公斤”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资源就是那些参与并行动的人,它必须通过持续地发展新的成员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而对于一个草根NGO来说,“一公斤”既没有通过官方媒体发布信息的渠道,又没有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形象宣传的经费。那么,“一公斤”究竟以怎样一种方式来进行宣传推广呢?

(一)网络宣传

“一公斤”较有特色的一种宣传方式是与黄金周主题活动相配套的网站推广。

由于旅游带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特征,“一公斤”借鉴了国际组织常用的主题活动的方式,在黄金周前期推广活动。如2004年10月的“多背一公斤金秋助学公益旅游活动”、2005年5月的“爱自然,更爱孩子——用镜头讲述一公斤的故事”,以及“您旅游,孩子们受益”活动。提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公斤”成员就开始分头在各个论坛进行发帖宣传,从而在各旅行论坛中形成一定的声势。

(二)图片展览

从2005年6月至今,“一公斤”图片展一直在全国各地进行着或策划进行着。由旅行者自己拍摄的贫困地区儿童的照片,一反类似主题的悲情渲染风格,将快乐助学的成份揉入其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然而这一活动的发起却有点巧合的成份在里面:

“本来是要讨论办一个记者会的,但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大家一讨论,决定办一个“用镜头讲述一公斤的故事”摄影展。”

——安猪于2005-05-12 发表在多背一公斤Blog

与网络宣传的周密计划相比,“一公斤”图片展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图片展产生了直接的宣传效果,并引发了平面媒体的宣传,以此为契机带动了若干城市的“一公斤”组织的网络建设。

(三)平面媒体宣传

尽管互联网是目前“一公斤”生存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报纸、杂志在内的平面媒体对普通人的影响力远远大于网络。因此,平面媒体宣传也成为了“一公斤”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媒体进行宣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记者主动报道,另一种是已经进入“一公斤”网络的记者利用其已有的关系进行造势。总的来讲,平面媒体宣传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例如广州“一公斤”团队的形成就与南方报业对的一系列报道有关。

(四)通过人际网络宣传

尽管网络、展览、媒体宣传在影响范围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人际网络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因为后者显然更容易令人接受。

九、结论

本文仅仅是一次对“多背一公斤” 组织进行一个全方位描述的尝试,并不试图对该组织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前面列举了该组织所面临的种种悖论。这些悖论有可能因为新的未可预知的变化得到解决,同时也存在一种可能,即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组织发展的停滞——正如“何为时间之始终”这样的悖论未尝有人能够解释,而时间依然步步前行一样,“多背一公斤”仍然会在这些悖论带来的困惑中继续发展。



二十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天天见的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其是否为人民着想,姑置不论。最使人愤慨的是连这样的法,政府并未遵守。政府天天要人民守法,而政府自己却天天违法。——摘自《新华日报》1946年2月1日

QQ:305897940


查看使用道具详细信息
获赠金币帖,共获得 0 个金币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酷暑
  2楼 个性首页 |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贴子:695 积分:541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6/5/16 20:07:27
  发贴心情 Post By:2007/11/23 9:13:00

学习中.....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赠送楼主:0个金币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转帖]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的草根NGO的运行及悖论—以“多背一公斤”组织为案例








签名